TechWeb 5月9日報道 文/唐文
最近,共享充電寶在北京各地悄然亮相。據公開數據統計,上個月短短10天的時間,十幾家公司,6筆融資,超20家投資機構,包括騰訊和螞蟻金服都已入局,累積融資金額近3億元。另據不完全統計顯示,IDG、紅點中國、騰訊、金沙江創投、元璟資本等都已投資了共享充電寶類型的創業公司,同時還有新玩家在不斷入場。
4月12日,共享充電寶公司“來電科技”將競爭對手“街電科技”告上法庭,理由是“專利侵權”,進一步加劇了共享充電寶領域的市場爭奪戰。5月4日晚間,聚美優品宣布3億元投資移動電源租賃企業深圳街電科技,隨即還引來王思聰在朋友圈對此事作出評論。
仿佛一夜之間,共享充電寶好像成為了資本和輿論爭相追捧的寵兒。而在共享雨傘、共享籃球、共享辦公室之后,共享充電寶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?
共享經濟下 “面熟”的“新人”
共享充電寶的借取流程大致分為四步:掃碼、注冊、付款、借出,玩法類似于共享單車。但需要定點借出和歸還,等于是“樁式”管理,分大、小機柜兩種模式。共享充電寶電池容量4900mAh、5200mAh不等,有網友體驗后表示,將iPhone 7電量從18%充到60%,大概需要一個小時。
大機柜充電設備,像一臺自動販賣機。一般投放在用戶流動密集的場所,比如地鐵站和大型商場。目前這樣一臺機器成本在1萬元左右,可裝載20~35個充電寶。用戶掃碼取出充電寶帶走,用完后根據充電寶上的GPS,找到最近的機柜歸還即可。
小機柜充電設備,像放在桌上的儲存箱,內裝6個或12個充電寶,每臺小機柜成本在1000元左右,一般投放在小型室內場所,比如餐廳和商店。借還操作也是掃碼吐納,交付押金后可帶走使用,且充電寶產品自帶數據線,無需用戶另行購買。
押金方面,目前主流的分兩種,一種是用戶支付寶芝麻信用600分以上可以免押金租借,另一種則需繳納100元或99元作為押金。收費方面,各家都是按時計費,每小時1元左右,大同小異。
據了解,另外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桌面充電模式。其將一部大容量的充電寶固定在餐廳、酒吧等場所的桌面,無需押金,不可帶走,且自帶數據線,掃碼即可使用,等于是一個收費的固定充電插座。
一個月就能回本的好生意
公開數據顯示,2017年全球移動設備用戶數接近50億,中國已經超過13億,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達5.22億部,占同期國內手機出貨量的93.2%,每天大概有10億多次充電行為,有1億多次充電行為在家里辦公室以外,國內存量的充電寶有20多億。
很顯然,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,手機無疑已經成為現代人的“生存必需品”。而當手機沒電時,那種即將“失聯”的感覺,會引起人們強烈的焦慮和恐慌,從這個角度來講,共享充電寶的存在,可能確實是用戶的一種“剛需”。
也有網友反映,目前在國內的公共場所,給手機充電確實也是一個問題。無論是地鐵站還是商場內,找一個可充電的插座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而且如果是在大街上,找地方充電更是難上加難。免費的充電插座,在一些餐廳、商店內,也屬于是“稀缺資源”。
另外有用戶表示,共享充電寶確實可以帶來“靈活”的用戶體驗,即可以在外出時或切換工作場景時,靈活的租借電源為手機充電,而不需要一直攜帶沉重的自有設備,或者為了停下來給手機充電,而在一旁干等、浪費時間。
還有人為此算了一筆賬:假設每個共享充電寶成本在20~100元內,每小時租金1元,若每天有3個人充電,日收入就是3元,這樣下來,在不考慮運營成本的情況下,共享充電寶這門生意,一周到一個月左右便可以回本。而且不同于共享單車的是,共享充電寶本身的價值低于押金,商家在損耗方面也無需擔心。
牌面尚未明朗 前路依舊坎坷
當然,最直接的問題是:自己買一個充電寶太便宜了。為了給用戶參考,我們查詢了一下淘寶在售的部分充電寶產品。在淘寶搜索“手機充電寶”后顯示出大約4800個商品,其中人氣最高的一款,容量為10000毫安,有“過充保護”功能,且支持“快充技術”,售價59元,還包郵。而99元則已經可以買到一款20000毫安的產品。
其次,“樁式”借還真的方便嗎?目前,這種大機柜充電設備采用的是定點吐納的借還方式,且支持異地歸還。用戶通過APP查找附近的柜機,并按照屏幕提示進行歸還,相關費用隨后即自動結算。但在實際歸還時,有用戶認為此舉并不方便,因為目前投放的充電機柜數量真的太少了,有用戶表示曾經為了還一個充電寶,特意步行繞了3公里。
另外,假設一個場景:一名顧客到一家環境優雅,菜品出色的餐廳就餐,突然手機沒電了,主動提出要充電,這時候,這家一向以提供優質服務而有口皆碑的餐廳,不是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免費的充電插座,而是遞給消費者一個收費的充電寶,雖然可能只是收費一元錢,但這家餐廳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評分,從此會不會大打折扣?
至于盈利模式,則更是說不清楚。現階段各家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個方向:一是充電寶本身租賃費用;二是押金;三是屏幕和充電寶承載的廣告收入。但從目前的調查來看,共享充電寶的使用率仍然還很低,短期內并不能收回成本,而且這還沒有考慮線下運維管理的人力成本、業務擴展的推廣成本,和投放充電機柜本身的費用,以及入住商場等向B端分成的費用。
另外根據央視街訪顯示,共享充電寶需要和個人手機連接,個人信息泄露也是用戶擔憂的一個方面。
5月4日,聚美優品宣布以總額3億元現金投資移動電源租賃企業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,據內部消息,此次融資后,聚美歐品將占街電科技約60%的股份。對此,王思聰則表示并不看好共享充電寶的發展前景,甚至“立貼為證”。“國民老公”尚且如此決絕,其背后的商業考量自然也是耐人尋味。
到底是“偽風口” 還是“真需求”?
其實早在2016年初,一些大型商場、餐廳門口就已經能看到標注可租借充電寶的機器了。迄今為止,和共享單車一樣,共享充電寶領域也是有各路玩家不斷的加入戰役,融資速度和搶占市場的勢頭也絲毫不比共享單車們來的遜色。
近日,十幾家公司,6筆融資,超20家投資機構,包括騰訊和螞蟻金服在內都已入局,累積融資金額近3億元。IDG、紅點中國、騰訊、金沙江創投、元璟資本等也都已投資了共享充電寶類型的創業公司,競爭之激烈,站隊之迅速,仿佛“百團大戰”般的一觸即發。
據了解,BAT三巨頭中的兩家已經開始入局共享充電寶領域,先是騰訊成為“小電”的戰略投資方,隨后“來電科技”也已和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,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務。用戶可在其自助租借網點,憑借芝麻信用積分即可免押金租借充電寶。
至于為什么共享充電寶這么受資本親睞,有分析認為,共享充電寶項目十分符合“互聯網思維”,一是獲取流量簡單,擁有用戶價值和流量價值;二是異地復制容易;三是在資本助推下,容易快速擴大規模、獲取紅利。
眼下,關于共享充電寶到底算不算新“風口”的議論仍然高漲,但不可否認的是,對于參與創業的新玩家們來說,這場戰爭還是需要多加謹慎,畢竟拓展市場的資金投入,快充技術的不斷發展、手機電池容量的不斷增加等風險因素,無一不是共享充電市場所需列入考慮的重點問題。
相關數據統計,2016年,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,比上年增長103%,參與總人數達6億人,比上年增加1億人左右。
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預測,未來幾年,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40%左右的高速增長,到2020年共享經濟的交易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%以上。分析認為,國內目前的電量需求與電池性能存在巨大缺口,全球充電寶達到千億市場規模,年復合增長率平均25.9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