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致力于研發的科技企業有很多,既有主導技術標準的Intel,也有秉持開放創新態度的Google,而連續多次登上全球研發投入排行榜的華為,則致力于聯接世界以及打造令消費者滿意的移動終端設備。最新數據,華為2016年的研發投入再創新高,達764億元人民幣,據悉,如此多的研發投入中,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支持華為旗下“2012實驗室”,如同谷歌的“X實驗室”,這個富有“末世拯救情懷”的2012實驗室也是華為旗下最為神秘的部門之一。
隨著近期華為展開一輪針對媒體和消費者的“手機開放日”活動,神秘的華為2012實驗室也浮現冰山一角,據官方介紹,2012實驗室是華為公司創新、研究、平臺開發的責任主體,也是擔當探索未來方向的主戰部隊,此次華為主要開放了2012實驗室技術支持的多個測試實驗室,展現了號稱業內最“變態”的智能手機測試流程;
(音頻實驗室)
一臺華為終端設備,從研發設計到量產出廠,需要經過多個嚴苛的測試環節,其中可靠性測試環節堪稱最為“變態”。之所以能夠做到足夠“變態”,是因為華為已經啟動了自動化測試線體,可對手機的硬件、軟件、功能和性能進行多角度、全方位的可靠性測試。
以華為最新的旗艦手機P10為例,其可靠性測試要歷經整機0.1米微跌測試、老化測試等幾大部分,兼顧到手機每一個功能和硬件部分。
其中很多測試都是華為獨有的,如“0.1米微跌測試”,華為消費者業務部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介紹道:“設計0.1米的微跌測試的原因是,我們發現有消費者反饋手機使用一段時間后會有按鍵有松動的跡象,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日常使用時,更多的場景是裝在兜里或者擺在桌子上,會面臨多次微跌的狀況,因此我們想能不能模擬一個拿起來、放下去,很多次的場景,所以我們設計了0.1米微跌的測試,確實幫助我們發現一些可靠性的問題,包括屏幕、按鍵、音箱連接等可靠性問題。”
除了微跌測試驗證手機整機的整體品質外,人機交互測試的部分會針對按鍵、喊話、顯示、重力感應等功能進行測試,在傳統的手機測試流程中,這個環節通常要6~ 8 個人配合完成,但華為的自動化測試流程中,人機交互測試完全實現自動化,僅需要一名員工進行機器操控即可,不僅節省人力,自動化測試流程相較于傳統人工測試也更為精準。
(按鍵耐久測試)
在華為的人機交互測試中,會對手機所有的部件進行全面測試,包括手機SIM卡、電池battery、SD卡、LED按鍵、LCD測試、LED背光、鍵盤LED、攝像頭、觸屏、接近光、環境光、馬達震動、聽筒、揚聲器、MIC、FM、耳機、藍牙、WIFI等核心部件在內,都需要歷經這個嚴酷的考驗,而這樣近乎“變態”的測試流程,最終是為了確保消費者體驗的一致性。而為了跟蹤手機在生命周期的質量表現,華為在自動測試線體也可以完成老化測試,華為P10 需要經過 16 小時的老化測試,測試中不合格的產品也將直接剔除,絕不會流到消費者的手上。
(終端通信協議測試實驗室)
余承東在“手機開放日”期間發表演講,明確表示:“我們的團隊做手機會層層把關,如果有些問題影響用戶體驗、影響性能、質量或其他方面,是絕對不允許發貨、不允許上市的,這是華為公司的紅線,任何人不能越過這個紅線,這也是公司誠信的基本紅線,我們能發出去貨物,就代表對客戶的承諾。”
除人機交互測試外,華為華為自動化測試基于自主研發的第四代自動測試系統,這一套斥資千萬打造的自動化測試線體應用了仿生機器人技術,這也是隱藏在華為手機背后最酷的“黑科技”之一,通過仿生機器人模擬人手操作,不僅比人手操作有更好精度和速度,比人手有更小的觸點面積,測試更專業,更可以基于用戶常用場景的動作驅動,綜合各個場景計算出手機續航值。
此外,自動測試線體上的高清高像素攝像頭也可以模擬人眼,其背后配備華為高性能處理器和應用識別算法,它的模擬人眼能夠達到業界最好的毫米級別。
華為自研測試系統,能夠基于應用場景測試出用戶實際使用中面臨到的各種問題,并給出具體優化方案。如仿生機器人能夠精確記錄某個軟件在第幾秒出現卡頓,智能甄別故障,這是人為測試所難以捕捉到的細節,這套先進測試系統目前是業界最領先的系統。
正是基于這樣領先的自動化測試線體,華為手機的品控和產品品質在即使在業界同行的眼中,也堪稱典范,就連號稱在產品細節上近乎“偏執狂”的羅永浩,也在新品發布會上肯定了華為在產品質量把控的嚴格性,并以華為產品作為品控質量的標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