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,互聯網上頻繁出現關于“藍鯨死亡游戲"的信息,這一從境外流入的所謂游戲,根本目的就是誘惑參與者自殺。
在被曝光后,社會各界都進行了積極封殺。騰訊安全團隊對包括“藍鯨"游戲、 “420叫醒我"等關鍵詞的QQ群進行了徹底排查,百度貼吧關閉了“藍鯨"游戲吧,新浪微博清理涉“藍鯨"游戲相關內容1300余條。
這兩天,寧波、溫州兩地網警先后發出警示,當地均發現網民組織“藍鯨死亡"游戲,提醒家長關注孩子的手機。
“藍鯨死亡"游戲仍未被完全制止!
5月16日,溫州公安局網警支隊在微信平臺上發布警示:
5月12日,溫州網安接到舉報,稱QQ群"4.20*"的群主,通過私信和發布公告方式,煽動人員加入“藍鯨死亡"游戲。
接到舉報后,溫州網安立即協同樂清公安展開調查。警方查明,該QQ群由樂清人許某于2015年6月建立的。該群創建之初是為了方便游戲交流,群里的成員均是游戲玩家。
今年5月11日晚上,許某在網上瀏覽騰訊新聞有關“藍鯨死亡游戲"內容后,出于好玩并為提高群的知名度,他將群名改為"4.20*"。
之后,許某又在群里發布了從網上復制過來的50條作業任務,內容和典型的藍鯨游戲的指令一樣:“1,4.20叫醒我,推給你一部鬼片,必須自己一個人看完。2,用刀在手上刻下藍鯨的圖案。3,……"。
警方調查發現,許某雖在群內發布信息,但當群成員就此事私聊許某,許某并未理睬,他也沒有在群內再次傳發此類信息。經查,至今群內并無人員因藍鯨游戲發生人員傷亡情況。
鑒于許某為未成年人,民警對其進行了教育和批評。許某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,并寫下保證書,保證今后不會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,同時,他解散了該QQ群。
據了解,溫州網安已接到涉藍鯨死亡游戲QQ群的多個舉報,目前,均已通報屬地公安機關做進一步的處置。
寧波12歲女孩用刀自殘發上網
昨天,寧波網安也發布警示:5月15日,經群眾舉報,寧波網安發現有網民建立死亡游戲QQ群。
經核查,5月13日,12歲的寧波女孩黃某,用自己的QQ“你***"創建了一個名為“死亡游戲"(后改名為明星爆料群)的QQ群,并在群內發布了“藍鯨死亡游戲"任務。
第一個任務是在手臂上刻F57字樣。很快,群內有好幾個成員應任務要求,在手臂上畫藍鯨,拍照后并上傳群內。警方調查發現,這些圖片都是網上搜來的,或者自己用紅筆畫的,然后拍成照片。
但在黃某的QQ空間內,警方發現了3張自殘圖片。經民警詢問,黃某承認是本人用刀劃的。
黃某稱,自己自殘并建立死亡游戲QQ群,主要原因是學習成績不好,老師不關心,同學之間關系也不融洽,內心承受很大的壓力。
鑒于黃某為未成年人,警察對其進行了思想教育,并與家長溝通。目前,黃某已將該QQ群刪除,并承諾不會再出現該類事件。
警方提醒:發現疑似游戲請立即舉報!
溫州網安提醒,“藍鯨死亡游戲"是發源于俄羅斯的一種自殺式死亡游戲,游戲鼓勵玩家在50天內完成各種殘忍傷害自己的任務。很多青少年受其蠱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“藍鯨死亡游戲"行為已涉嫌組織、教唆他人自殺自殘,屬于違法犯罪行為。家長一定要警惕孩子手機里,類似“藍鯨"、“4:20叫醒我"等字眼的社交群。
同時,網民應自覺抵制“藍鯨"游戲,如發現疑似游戲,可立即報警。
法律界人士建議加快對網絡教唆自殺行為的立法
浙江時代商務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陳一來表示,在我國刑法中,沒有單獨的教唆罪罪名。教唆他人實施什么犯罪,就以什么罪名論處。
但網絡“自殺群"的建立者和宣傳組織者教唆自殺或自殘,對此如何進行刑事處罰還是個法律空白。
有觀點認為,藍鯨死亡游戲的組織者對游戲者實施“精神控制",讓游戲者對生活產生絕望。其主觀上有殺人的故意,追求游戲者死亡的后果,客觀上實施了借游戲者之手殺掉游戲者的行為,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。但這一觀點仍存在爭議。
陳一來表示,青少年缺乏辨別力,而互聯網有傳播快、范圍廣、隱蔽性強的特點,極易蔓延。因此,針對互聯網發展中產生的這類新情況,頂層設計者應盡快調研,決定是否通過刑法修正案新增罪名打擊這類犯罪,以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和生命安全。
心理學家分析
孩子為什么會被自殺游戲吸引?
溫州心理服務志愿者協會名譽會長林信潔認為,青少年對新鮮事物敏感而好奇,極易受外界的誘惑和他人的影響。
自殺游戲都有一個共通點,以“游戲"、“挑戰"或“賭博"之名,通過對“游戲"的刺激性以及對死亡神秘性的包裝和渲染,來誘騙擁有旺盛好奇心和好勝心的青少年。
但這不是最主要的。大凡能被自殺吸引的孩子,深究他們的家庭關系,多數早期依戀關系存在問題,在父母那里很少獲得接納、欣賞、認可。
父母可能在潛意識里認為,這個孩子是自己一個失敗的或有很多遺憾的“作品",并通過日常無意識的言行讓孩子感受到了。
因此,孩子會對自己的存在產生懷疑,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,無法認同自己等。
為什么在大量宣傳后仍加入自殺群?
林信潔說,同樣因為好奇,青少年容易因外界的宣傳而產生好奇和嘗試的沖動。青少年叛逆心重,往往對家長的意見持輕視、否定的態度,自認為已成年,有能力處理大人們認為很困難的事。
另外,一些覺得自己不好,極度厭棄自己的孩子,也許原本沒有想到這么一個方式去“解脫"自己,但相關信息讓他們找到了方法。
同時,他們發現還有一群有著和自己有同樣需求的同類,于是有了歸屬感。這種歸屬感,讓原本壓力很大的他們可以輕松一些。
父母如何避免孩子走向極端?
林信潔認為,對于已經參與到藍鯨游戲的孩子來說,除了思想上的教育,行為上的矯正,如調整作息規律、尋找其他事物替代游戲等。更重要的是,要重建依戀關系,改善家庭關系,提高孩子對自我的認同度。這個需要一家人的努力,家長要持續給孩子以欣賞、認同和關懷。而玩這個游戲相對時間長的孩子,已經有身體傷害的行為或者言語上有輕生傾向的,建議找專業的心理治療師進行長期的心理治療。